官方微信公众号
微信服务号
孩子开始学走路,家长们既期待又紧张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要是方法不对,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。今天,咱们吴江区儿童医院的骨科医生,就给大家讲讲幼儿学走路那些事儿!
这些“帮忙”,实则帮倒忙!
(一)学步车、学步带 —— 看似助力,隐患多多
不少家长觉得学步车和学步带能帮孩子快点学会走路,其实这是个误区!学步车会限制宝宝自主平衡能力的锻炼,长期用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踮脚走路的习惯,还可能导致 O 型腿或 X 型腿。而且,学步车侧翻、滑行失控的新闻屡见不鲜,安全风险极高。学步带要是过度牵引,宝宝自主发力也会受到影响。所以,医生建议,还是要多鼓励宝宝自己扶着家具、推推稳固的小推车,或者自己练习,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平衡能力。家长创造安全的练习环境,同时在孩子身边做好保护。
(二)过早干预 —— 违背规律,伤害不小
有些家长看别人家孩子早早开始学走路,就着急让自己家宝宝也练。但如果宝宝还没具备足够的肌肉力量,比如还做不到独自站立或扶走,那么过早练习走路,会给骨骼增加很大压力。时间长了,可能出现扁平足、腿部变形,甚至脊柱负担过重等问题。正确的做法是遵循孩子的发育规律,等宝宝自己表现出扶站、扶走的意愿时,再适当引导。要是宝宝到了 1 岁半还没办法独走,那就得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发育情况了。
(三)牵手学步 —— 注意2点
家长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,要注意2点。第1点,牵拉宝宝单手或腋下,很容易导致脱臼,所以在牵拉的时候要小心。第2点,过度采用牵手学步,会让宝宝产生依赖心理,阻碍平衡感的发展,不少孩子还会因此养成踮脚走路的习惯。室内安全环境下,家长不如让宝宝扶着稳固的家具或墙面自己练习,家长在旁边保护好就行。鼓励宝宝自主练习,家长还可以蹲在宝宝前方,用他喜欢的玩具吸引他迈步。
(四)忽视爬行 —— 错过关键,影响长远
爬行对孩子学走路来说太重要了!但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能直接学走更好,就跳过了爬行阶段。其实,跳过爬行直接学走,可能影响孩子的肢体协调性、空间感知能力,还会影响大脑发育,增加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。所以,一定要多鼓励宝宝爬行,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些小障碍物,或者用玩具引导,为学步打下坚实的力量和协调基础。
(五)过度保护 —— 事事代劳,阻碍成长
孩子学走路难免会摔倒,家长心疼,孩子一摔倒就立马上前搀扶起来。但这样做,会削弱孩子的独立性和平衡恢复能力。在保证安全的环境下,如果是宝宝自然摔倒,家长可以鼓励他自己站起来,适当给予帮助。
科学学步,这样做就对啦!
(一)打造安全小天地
孩子安心学走路,安全环境不能少。地面上的障碍物要清理干净,家具的边角贴上防撞条,在经常活动的区域铺上爬行垫或软地毯。再给孩子准备一些稳固的扶走工具,像小推车之类的,这样孩子就能放心探索啦。
(二)光脚好处多
光脚学走路好处多多!光脚能增强宝宝脚部的抓地力和平衡感,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地面。除非天气寒冷或者在户外,尽量让宝宝光脚练习。要是需要穿鞋,就选薄底防滑的,尽量不影响孩子脚部的感知。
(三)分阶段引导,步步稳成长
扶站期(10 - 12 个月):这个阶段,鼓励宝宝扶着家具站立,多练习蹲起动作,能有效强化腿部肌肉。家长可以在旁边适当引导,比如拿着玩具逗引孩子。
扶走期(12 个月后):等宝宝能站稳了,就用玩具吸引他横向移动,慢慢地扩大他的活动范围。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平衡能力和腿部力量会不断增强。
独立行走期: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行走基础,家长可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,通过玩像 “走向妈妈” 这样的游戏,增强孩子独立行走的信心。
(四)留意异常,及时就医
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,家长要多留意。要是发现孩子持续踮脚、有严重的 O/X 型腿、单侧跛行,或者 2 岁以后走路还是内 / 外八字,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排查一下,看看是不是髋关节发育不良、脑瘫或者足部畸形等问题。
(五)拒绝焦虑,尊重差异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学走路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。一般来说,宝宝在 12 - 18 个月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范围。所以,家长们别总拿自己家孩子和别人比,只要孩子发育正常,就耐心等待,相信孩子一定会迈出稳稳的步伐!
希望这些科学的学步方法能帮助到每一位家长和可爱的宝宝。要是您还有其他关于孩子学走路的问题,欢迎咨询我们的骨科医生!
分享让更多人看看
门诊信息:
骨科专科门诊:周二、三、五下午,周六、日全天
袁泉文(副主任医师)专家门诊:周一下午、周四上午
王晓东(主任医师)专家门诊:每月最后一个周日上午
来源:骨科 审核编辑:社工办 签发:张晓剑 地址:苏州市吴江区公园路176号吴江区儿童医院 咨询电话:0512-60905199